“创青春”挑战杯比赛总结

这是一次和专业没那么相关又非常考验专业水平的比赛,因为这个比赛搞的大家都寝食难安,可以说是肥肠不开心了。

赛前准备

小挑的准备已经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的开始了,比赛前期的准备活动基本上全部都是立文学姐协商完成的。起初,我一直因为逃避麻烦而很少出力,逃避实际的去改善系统的运行情况。真正开始接手小挑赛事准备的还是从那次在南校的开会开始的,那个时候我才认识到学长会因为妹子直接放弃比赛、那个时候我才认识到技术组的地位被如此贬低、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学姐为什么那么生气。
起初我把完善软件的工作视为己任,后来经过反复观察整个项目的运行情况才发现不能做个老实人,为了满足一些新特性就要大动干戈的改造系统,而且这些工作被其他项目组视为理所应当,仿佛是不需要时间和精力就能完成的,难道把问题描述的轻描淡写就可以否认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难度吗?都说“白天不懂夜的黑”,可是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方式不是去贬低别人的劳动来抬高自己。此外,一个高质量的项目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团队来完成,任务组对于整个项目是否做出贡献不仅取决于工作的时间,更取决于做事的效率和意义。“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大量的冗员易出现责任混淆不清,沟通成本几何倍的提高,所以当标榜人数的众多的时候可能需要反思一下是否是“将”的有勇无谋。
到了赛前答辩,我实际参与了两场模拟答辩,几乎所有的评委、老师、同学都提出了项目商业模式上主次不明的问题,连我一个外行人也觉得不合理,“前期使用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较高门槛的技术产品做市场引流,后期主推不需要很大投入门槛低来钱快的教育课程”,这可是要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最后竟然以“不必为了几个人修改”这样的理由而否定了修改的意义,岂不是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心理暗示。可以说“无知者无罪”,对于项目核心技术的看高或看贬取决于一个人对于社会普遍生产力的认知,在“巨婴”的眼中所有的智力成果都价值不大、不堪重用。以上言行真的令人汗颜。
赛前准备期间为了一句不到五十个字的描述改了近一个小时,那若是要准备答辩稿就不知道要多久了。答辩的目的就是在于确认参赛方对于项目方方面面的了解程度,不是临时背书就能完美回答的。其他的工作就更滑稽了,“一人吹笛三人捏眼儿”的场面好是搞笑,低效无能的团队是走不长远的。

赛场见闻

抛开赛场上对于我们小组的看法,我来谈谈赛场上的其他项目小组。
对于拥有强大技术后盾的团队来说,答辩的过程只是一个尽己所能展现完美的过程。学长的无人机公司好不慌张、应对自如,商业前景、技术路线、消费群体一目了然。本校的文创项目产品丰富多样,物美价廉、创意十足,既拥有现代设计风格又包涵古今文化内涵。神秘的技术团队直接帮助企业变现,评委恨不得现场买走他们的产品。安静的绣娘现场编制着机械无法完成的古典刺绣,无人敢上前打断那份浸入其中的工作。惨兮兮的罗老板带着两个笔记本就敢向人疯狂鼓吹自己的高科技。
对于技术稍有欠缺的团队,在回答质疑的时候稍稍有些迟疑,对于一些敏感的关键技术支支吾吾,说白了就是和梦想之间只差钱和程序猿了。“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对含有软件的项目都做了一些了解,很多项目还是针对一些模糊的、不具体的需求,很多项目的内容完全是在模仿现有的大众软件产品,有些心里清楚,有些人心里不清楚。有些项目团队过高的期待了软件在项目中的意义,忽视了商业模式与软件系统的结合,一些看似很有想法的产品无法落地或难以推广,而为了掩饰市场推广的难度又自我设限,把市场局限于某个小地方。依我所见,企业家的投资一定不会找那些市场定位小、市场推广难的创业团队来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的。
也许我会写一个小短文来描述商业与软件行业的联系吧。

赛后收尾

虽说省赛以金奖收尾,但是这份奖励中还是包含了许多矛盾与外在因素。我不敢吹嘘这样的一个成绩是多么的难得,因为我知道有些团队为了这个奖付出的努力比我们团队多得多但是全部打了水漂,我也只能向他们表示同情与遗憾,其他的我什么也帮不了。对比他们的渴望与我的懈怠,我越发的惴惴不安,这究竟是谁的过错谁的问题,我不好说,也不敢说。
希望在下一阶段的比赛里,每个人都有相互尊重,放下莫名的优越感。我是老实人,不要和我吹嘘团队和个人的梦想,将心比心就是与我打交道最好的方式。

后记

国赛之前两个团队签署了一份非常不专业的分手协议,从义务到贡献、从敌意到误会、从名誉到金钱该谈的都谈了,最终约定了产品使用范围和利益分成的问题。我以前还没参与过这么长时间的商谈呢,从上午大概九点到下午三四点,大家谈不妥就都别去吃饭!

@WolfBolin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